林辰的毕设记录了第一次去往北极的旅途,对城市和世界的关系有了重新认识。 澎湃新闻记者 林辰
“髀设”是市政厅关注好设计和年轻人好想法的版块。髀设,即毕设(毕业设计)。学生的毕设往往是年轻人充分调研后提出的新鲜想法,是体现“初心”的作品。“毕设”虽然意味着完结,但“髀设”是连接改变的开始。
“髀”来自“髀石”,原本是羊腿的一块连接骨,也是一个有趣的儿童游戏。我们希望,通过“髀设”的传播,年轻人的好想法会与现实产生出有趣的张力。
市政厅收集到许多年轻人的作品,各有其打动人之处。最终,我们挑选出17个涉及不同城市空间和问题的作品,包括:老龄化、幼儿园、古村落、老菜场、老城区、工人新村、办公空间、共享社区、医院等等。我们也请不同的学者、专家和市民评委对这些作品做出评价。“髀设·秀”系列不是单纯地展示毕设作品,而是展现年轻人思考、探索和理解城市问题的历程,从中看出年轻人独到的价值。
林辰,出生于上海,现为澎湃新闻编导,挪威驻上海领事馆支持艺术家,纽约“市长办公室华尔街POPs ”受邀表演艺术家。2014年获得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新媒体(New Forms)MFA艺术硕士,毕业作品展《死路一条双年展》,纪录一个城市女子第一次去往北极旅途中,对城市和世界的关系有了重新认识,其中主要作品《阿拉斯加雪山公路》曾在中华艺术宫展出。prattfilm@163.com
2014年5月的某一次日出,结束了毕业个人展《死路一条双年展》(Dead End Biennial),真正告别纽约。这是在纽约的第三年,整理和计划了一个月后,我决定退租,带上所有行李离开纽约,手机取消通讯服务,再次开始没有目的地的旅行,和“世界中心”失联。
《和全世界失联》公路旅行 (2014 芝加哥)。 本文图片均来自林辰。
极光之旅 (美国阿拉斯加 2013圣诞节)。
为了完成和世界失联,我已经尝试做了几件事:毕业前的那个夏天,我迷路到“世界尽头”——北极斯瓦尔巴德(Svalbard),那年冬天,我看到了北极光澎湃新闻的互联网创新中心;毕业后,我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一个人的公路旅行,如愿在不知名小镇里过上了乡村生活。
决定让身体远离城市
我是林辰,生于上海,0-23岁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冒出各种问题,而我发现,巨型城市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上海教会我的,是与人比较和与人竞争;这座城市时刻提醒澎湃新闻的互联网创新中心你,要成为强者,成为精英。
我们也同样期许,假以时日,上海会成为“纽约”那样更文明、更宽容的城市。带着这样的憧憬,我到了纽约。但有趣的是,无论水果牌手机还是绿色女神牌咖啡,手感和味道丝毫没有不同,24小时的地铁服务,臭味难忍,时常无预警停运维修。住不起曼哈顿的大多数也会遭遇回家难。此时的无奈和卑微,只因为生活在“世界第一大城市”。
纽约曼哈顿街拍。
城市建设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也带来了这块方寸之地难以消化的人口居住问题。巨型城市并没有给上班族更好的生活体验。身边不少人带着“纽约梦”不愿离去,我却在第三个月打算对这样的“未来”画下休止符。
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在买单?没有什么比窝在三房的形似监狱的格局更让人难受——和临时搭建的家具睡一起,吃着不对胃口的外卖,每个月都不甘心支付标价和生活质量成反比的房租。我们为了自己入不敷出的“贫困现实”,而越来越责怪自己,每天重复在“我不够优秀,才会这样”的自我否定中。我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我们,真是毫无办法?
我的硕士专业是新媒体,定义是不限于固定的表达方式,专注研究并展示一个与社会有关的核心问题。经过实验影像、互动装置、雕塑等几种方式的尝试后,我选择了行为艺术,即用身体去创造一个事件,当时当地周边的回应与行为者本身,共同构成作品。福柯说,我们的“身体”和日常行为,完整记录了所处时代的社会属性的方方面面。
我准备的行为是“和全世界失联”,即离开纽约,离开城市,离开一切与我所看到的城市定义有关的地方。我要选择一个未知的地方,不做攻略,不用搜索引擎。我在地图上看到了北极圈,有一个我念不出的名字Tromsø,在知道有旅馆和航班后,我就出发了。
高空俯瞰 2013-2014跨年旅行。
出了机场大门,我就惊呆了。我和机场瞬间缩小,山离得如此近,如此梦幻。上一次看到这个景象,还是在笔记本电脑的屏保上。这个未知来得太快,太震撼。我掩饰不住的兴奋,和当地回家人群的习以为常,形成了黑色幽默。来自上海,生活在纽约的我,露怯了。这生动诠释了一张没见过世面的脸。
我只为太阳工作
我的毕业个人展空间是一个独立封闭的房间,无窗,只能从门下三层百叶中看到一点微光,大约100平米。站在屋外可以听到屋内巨声的地铁进站录音。展览本身想营造一次在地下隧道中的北极体验。我,即是作品本身的表演者,也是展览的策划者。展览本身就是一场不耐烦测验。
《死路一条双年展》展厅指示牌 (2014 纽约)。
场内全黑,但留了微弱的光帮助参观者自行走进中心区域。每次限一人进入。参观者自己开门,自己关门。参观者入场前,会和我用对讲机聊个天,确认场内是否还有其澎湃新闻的互联网创新中心他参观者。同时,参观者入场后,我们不会发生任何对话。而我藏在预先拉好的半透明浴帘里。按照澎湃新闻的互联网创新中心他的问题,比如这里有什么作品?还有其他的可以看吗?你为什么不说话等等,我会在必要时给出字条指示。也就是说,模拟了一个我们日常社交媒体活动的现场:只和不在场的人对话。
进入展厅。
浴帘内部细节:录音笔 对讲机 光盘 纸条。
展厅和观众。
与普通艺术展览不同,首先,参观者自己可以选择展览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有些人不能接受未知的等待时间,撤了;有些人不能接受要靠自己询问来观看下一个作品的方式,撤了。有些人希望多互动,不厌其烦递纸条给我,长达半个小时。其次,它违背了一般艺术展的社交礼仪。当艺术家和参观者在同一个空间,艺术家有义务介绍作品背后的创作过程,并抓紧机会把自己推销出去,以获得其它画廊的展示机会。
而我的《死路一条双年展》,开幕式没有柠檬气泡水,限制人群进入,看得懂看不懂自己消化。第一个作品播放前,我甚至让观者在黑暗中等待2分钟,等不了,可以走。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参观的50人当中,只有一位没等开始就自行离场,其他人都非常乐意在这个无声黑暗空间中自己摸索,或者交流,或者默默给我留言,写字画画。
观众互动。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心理医生的到访,他是停留最久的观众,拍下了我的视频做纪念,并询问了其他人在这个空间里的反应。我能感受到,每个人对倾诉的渴望,乐于与看不清脸的我一起互动。哪怕中途,我设计了从浴帘上方飞出光盘,砸到头顶,他们也乐此不疲。这在以“交谈”为社交文化基础的美国,特别是在纽约,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些看似不互动不交谈的设计里,参观者通过等待、猜测、无人应答、自发主动探索了每一个作品的打开方式,也获得了主动去发现的快乐。这也是我的设计初衷。观展结束,我邀请他们取走藏在天花板的“欢迎回来”的气球,到时候带它来,参加我的日出闭幕式“告别纽约派对”。另外,这次展览每天开门时间是日出,关闭时间是日落。意思是:我只为太阳工作。
媒体生产的世界vs真实的世界
那次北极圈旅程中,有两件事记忆犹新,非常具有代表性,可以看出我们城市长大的小孩根生蒂固的行为模式和世界观。这也是毕设中要让观众等待的起因。
跨入未知的北极圈,压力已得到释放,但我心心念念地想要一个GPS。当地路名都是挪威语,民宿不坐落在任何地标周围,想要四处走走的我,惊慌了。民宿主人不断解释:不用担心。沿着下坡路,你会看到一个便利店,旁边就是海,有很多骑自行车的人。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你不需要GPS。何况现在是极昼,不用担心天黑。
可是,路不会有分岔吗?我怎么知道哪条路是往山下走,走错了我怎么回来?将信将疑的我,走向市中心。一路其实非常美好,我感到身体在接近海平面,每一步都在海拔下降中。接近沿岸自行车道时,能看到厂房、便利店、礼品店、烘焙店、银行和饭店,终点就是码头。这段路慢走不过15分钟,途中经历了害怕、焦虑、适应,跟着身体的下坡感觉,当然还有抵达后的愉悦。这就是城里人摆脱GPS的一次冒险,似有惊无险,但内心波澜起伏。我甚至有点怀疑,东西南北不过是一种设定,如果有海有山,我们为什么需要方向?
北极地区(2016 挪威)。
还有另一件事,让我明白了更多。Tromsø小镇的一所高中,面朝群山环绕的湖水。路过时,他们还没放学。已摆脱城市的我,在搭出的亲水平台的木质台阶上坐了很久,写生作诗,并自拍留念。我喜欢湖和海,对我来说,它们是一种连接所有不相连的国家的通讯工具,无论远古还是未来,它永远承载着这样的诗意。
这时,面对大概5度的气温,斗篷披风里的我有点想回去了,而那些初中模样的孩子冲了出来,脱了衣服裤子,从我刚才徘徊的平台上,接二连三跳入水中。一个一个又从台阶上走上来,又跳了第二轮。城市来的我,并不明白大自然的意思,他们看着一个站在那里不动的人,与我的惊讶表情四目相接。我原来是个旁观者,于是仓皇告辞。
这次旅程证实了我出发前的对“世界”的质疑。我的认识始于城市,几乎来自于电视、电影、杂志等媒介说辞,让它们告诉我什么是好的,值得一看的,不容错过的,难得一见的。那些也并不是谎言,但营造了一种轻松获取信息的优越感,使我们满足了对世界的好奇,但同时和世界惯性地隔着一个屏幕的距离。
北极地区冰川(2016 挪威)。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不是先看见,再阅读。而是先阅读,先点开声画齐备的视频,获得生动却虚拟的感官,制造了我们“已非常了解”的假象。这种面熟的“假认识”,很快又被泄洪式地复制和传播。我们都忘了,那个真实的世界,我真的看过吗?
其实城市里的人和外面的世界,隔得太远,犹如订阅了一本介绍全世界最好的牛油果摄影画册,从颜色、形状、种类、产地到文化意义,我们都读完了,但你真的知道牛油果的正常味道吗?我们的身体,原先与世界的3D浸透式体验关系,完全被城市快节奏占有,让身体远远滞后于真实的世界。
没有你,还有别人?
《死路一条双年展》也就是把一路的“没见过”体验,带回了“什么都见过,什么都有”的纽约。希望纽约客能走出纽约,看看世界中心以外的世界。
城市是文明发展进程的代表。我们向往城市,不断涌入城市。城市有源源不断的资源供我们利用,有我们的企图心,有我们对自己期许的“未来投射”。心理学上,有种病叫作“巴黎综合征”,最早起源于日本。症状表现为,在巴黎开始新生活的人,一直在寻找那个“被描述过的”巴黎生活。当找不到时,会一直寻找,越是难以实现,脑中越是确信“那个巴黎”的存在,并不断为之努力。这不正是在纽约或上海的我们吗?这是大城市的心理困境,故我命名为“死路一条”。
巨型城市的核心哲学是“你不重要,任何人都能取代你”。没有你,还有别人。由于数量太大,我们启用了管理模式,“人”变成人才数据库。我们首先看见的是利用价值的多少,然后进行筛选。而你,真的比较差吗?
在毕设旅程中,我,一直很重要。那天那时发生的事,看见的人,因为你看见的那部分,变成你的记忆,别人无法再消费一次,无法再拥有同样的记忆进而取代你。城市里看不见星空,北极圈以内可以,流星是经常发生的事,城市小了,天空变得大了,城市与自然的能见度比例交换,才瞬间明白,人是如此渺小,且仍可以被自然环抱,有多美好。在城市,我们是螺丝钉,但我们首先是大自然的孩子。
毕设的旅程给我带来了一些改变:
1)我的时间感不再只是黑白更替,开灯关灯。时间和年龄在城市中根深蒂固,但自然中是种设定,可快可慢、可长可短。极昼极夜就是个例子。
2)我的方向感不再只有地铁站名,开始喜欢步行带来的位移,通过和“大地”连接,得到与城市真实的距离和方向感。走过的地方的那些偶遇总和,即是你和这个城市的自然关系。
3)热衷做饭,食物原料是大地、阳光和空气的作物,自己完成由原料变成食物的所有过程,喂饱自己,踏实地开始新的一天。
美国阿拉斯加 2013圣诞节。
以前上了那么多年课,知道北极圈,但从不知道在哪里,以为很远。跨过北极圈,发现那条线其实不存在。在城市所读过的书,见过的世面,我们真的笃定相信它们全部吗?走出北极圈回到城市,我知道,我和远方的距离已经不是年假、签证或语言,在不同岛上生活的我们,当看不到自己的时候,也许可以漂洋过海看望对方。那张世界地图,也并不能告诉我们世界的所有。
当前的目标并不在于发现我们是谁,而是拒绝我们是谁。——福柯
丁乙(艺术家)的评语:
林辰的毕业展是关于认识论的一系列对应性关系的思考与实践:毕业前书本中概念化的知识集成,与毕业后对单一知识来源的怀疑和切实经验的补充;从反思巨型城市发展中对日常事物认知的固化和麻木,出走到未知的北极圈体悟真实的自然及感知力的唤醒。毕业展作品《死路一条双年展》在近百平米展览空间中,构建了一个社交媒体式的自主观展体验与交流逻辑,进一步探讨交流、感知、视角、价值诸多关系的定义方式。
张献(独立剧场工作者)的评语:
表面上看,林辰的所有作品都是“基于时间的”,实际上是“基于人生的”,即一个统一的从生到死的生命时间。她的日常工作是怎样在一个巨大的工商化社会中,将自己的生活“去格式化”,赋予自主生活以匪夷所思的形式,因此她成了一个诗意的“转化者”(transformer)。她的北极意象永久地覆盖了作为普通上班族一员的被动身份,这使人相信,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抗拒人与自然互动的诗性正义。
髀设·秀|菜翻天:网络时代的菜场复兴
髀设·秀|把城市当家,从房子开始
髀设·秀|幼儿园,你知道小豆豆们的感受吗
髀设·秀|一户人家,一个家族,一座古村
髀设·秀|老去,看到未来的“我们自己”
-
新闻评论互联网谣言(互联网谣言看法议论文)
这样的网络谣言如同一颗颗毒瘤,盘踞在互联网空间中,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带来大量不稳定因素今年上半年,各地网安部门都开展了打击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驳斥了大量谣言,教育惩处了...
-
美国互联网新闻网站(美国互联网新闻网站排名)
美国 雅虎是美国著名的互联网门户网站美国互联网新闻网站,也是20世纪末互联网奇迹的创造者之一其服务包括搜索引擎电邮新闻等,业务遍及24个和地区,为全球超过5亿的独立用户提供...
-
如何杜绝互联网上的假新闻(如何根治网络谣言与假新闻?)
永远都是真假参半,甚至有时候假新闻会比真新闻占更大如何杜绝互联网上的假新闻的上风,假新闻比真新闻更受欢迎,吸引更多互动这种情况的始终保持屡禁不止,到现在为止,如何杜绝互联...
-
包含互联网时代有偿新闻的词条
1、1新闻媒体加强监管新闻媒体是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互联网时代有偿新闻,也是舆论监督的平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我国传媒业也得到互联网时代有偿新闻了很好的发展,但...
-
网站建设技术指标(网站建设技术指标包括)
建站目的建议不要超过三个,因为如果网站建设技术指标你的建站目的很多,就会产生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不到的状态2域名和服务器的选择无论是个人建站也好找建站公司也罢,选择域名...